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2015年03月13日 08:19 编辑: 点击:[]

王学俭 李东坡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信仰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化解信仰教育的矛盾,需要实现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和受教育者学习选择的主动化。

[关键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突出问题

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关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加之青年学生处于思想发展变化的特殊阶段,使青年学生信仰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信仰是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和重要体现,是主体关于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的最高理想和信念。在我国对于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即“教育者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自觉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1郑当前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信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一)受教育者与信仰教育

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信仰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融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并在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但现实中部分青年学生缺乏主体性意识,信仰教育作为服务于青年学生学习和选择信仰的活动,却日益主宰了教育的全过程,颠倒了信仰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引发了部分青年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

1.僵化的教育观念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行为偏激。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灌输,忽视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导致接受这种教育模式的青年学生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教条,以一种偏激或激进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2.弱化的信仰导致一些青年学生迷失方向。

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主动性去探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导致部分学生反感和排斥心理的产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习变得消极怠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造成有些青年学生由于没有主导核心信仰的支撑,在面对其他各种社会思潮时茫然不知所措,丧失自我。

3.西化的信仰导致少数青年学生误人歧途。

有个别青年学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转而信奉西方某些社会思潮,并在行为上表现为排斥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张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把西方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人道、三权分立和多元主义等等作为衡量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标准”。虽然这种现象在青年学生中很少,但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教育者与信仰教育

部分教育者消极机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由于陷入教学和研究的被动地位,部分教育者被迫所做的研究和教学不再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而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持一种主观上的消极态度,机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主要表现有:一是一些教育者言传与身教不一致,课堂所讲理论和信仰与教育者自身日常行为相冲突;二是部分教育者自身理论素养缺乏,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是少数教育者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坚定,在教育过程中借马克思主义之名向学生介绍其他社会思潮。还有少数教育者简单灌输马克思主义。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教育者自居,生搬硬套地演绎普遍原理,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这是我们不易觉察的矛盾关系,这种隐性的矛盾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是融洽的传播者与选择者关系,二者在平等沟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在一些实际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由于自我需求和外界契合上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二者原本融洽互动的平等关系演变成紧张甚至对立的矛盾关系。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一)信仰教育本身的科学化

1.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信仰教育,是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提供一种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强迫性教育,而是在严密论证、科学阐释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信仰不能强迫,靠强迫是建立不起来信仰的。要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让青年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信服地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真诚地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论是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都必须进行创新与发展,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水平,进而“努力实现政治理论科学化、经典理论现实化、严肃理论人文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2.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如何让青年学生自愿自主自动发自内心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需要我们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要抛弃附着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思想,理论结合实际,现实结合历史,着重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防止只言片语的误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信’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仰教育的基本内容。’悯撕在此基础上提炼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吸引青年学生的兴趣。

3.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青年学生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论,因此直面现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珍贵品质。要积极面对社会现实,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理论解释社会问题,引导社会风气,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回应青年学生热切期盼,解答他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我们的改革与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之也出现了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法治等一些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直面现实才有说服力;解决和回答青年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和困惑,才能赢得青年学生的真心信仰。

4.深刻认识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的步伐也不应停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命力,则在于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相同步而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用发展的理论不断回答解决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4】16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善于紧密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理论发展的经验,回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理论,要牢牢抓住时代变化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解释社会变迁的各方面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满足青年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需要和思想需求。

(二)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

1.明确教育者角色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同时更要明确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有高度的使命感;不仅要有职业层面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且要有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者要积极投入到信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合理继承,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2.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教育者要在明确自身使命和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学习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决生活、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修养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同时一定要做到言传与身教一致、思想和行为一致,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去教育影响学生。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啡s强化社会实践是深化信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所信奉和追求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宏伟目标。在她身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目标的特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育者要搞好教学和研究,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理论的贮备,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如马克思所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Iql6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用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来提升自己,锻造自己。

4.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

信仰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教育理念的科学先进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和艺术性。”在确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育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体系,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建设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四维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所谓四维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是在重视学校教育,改善教学方式,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教育的途径建设,号召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果,以形象的方式强化信仰教育;同时深化家庭教育,强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影响,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隐性教育;最后,优化网络环境,改进网络传播方式,强化阵地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虚拟阵地,创设形式生动、内容健康、富有吸引力的网络宣传平台,利用网络的信息传递便捷和沟通交流直观的优势,达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三)受教育者自身学习选择的主动化

1.树立主体意识,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明确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主动追求人生意义的社会化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化。“‘信’是信仰的核心。信仰的核心和本质特征是坚定不移和不加质疑的相信。’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要首先建立坚定不移的信仰,变以往消极被动地学习为主动自愿地选择,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指导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准则,并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2.提高鉴别能力,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各种西方社会思潮。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加大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力度。要提高认识,增强辨别力,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青年学生作为信仰教育的主体,既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要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而不是盲目迷信、人云亦云和极端排斥。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背后的真实意图和实质。分辨其中的合理成分和有害部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科学地扬弃西方社会思潮,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3.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青年学生要通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进而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出发,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和反复曲折的过程,青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和转移,所以,培树马克思主义信仰十分重要。

4.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变为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宇宙意识,是一种类意识,是涵盖、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信仰是行为主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从本质而言,信仰是一种依存于信仰对象的信仰心态,是信仰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信仰客体的由衷相信和自觉追求。”【ll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自己日常行为之中.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进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公共道德,做一名立场坚定、理想远大、品格高尚、业务精湛的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分析当前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和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要正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并探索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坚定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强化青年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于淑秀,张威.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和方法[J].科教文汇。2009,(3)。

[2]董娅,邓力.困惑与超越——西方文化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H].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H].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5]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刘建军.信仰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J].教学与研究,1988,(6).

[8]金泽.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理论前沿,2009,(8).

[9]冯天策.信仰导论[H].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赵建国.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H].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危琦,虞新胜.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J].求实.2006。(12).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p44—47页

《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第3期

上一条:千万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下一条:新时期影响爱国主义的主要社会思潮辨析

推荐新闻

    站内搜索

    Baidu
    map